世间万物遵循起伏更替的法则,中国文化中阴阳交替是万物变化的本质。太极拳亦非例外,其推手规律体现为沾黏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而套路同样有其内在规律。本文基于多年练习体悟,总结了练习套路除了必须遵循太极拳身法要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等)外,还需把握四大核心要素:①腰为主宰;②虚实变换(动步重心定,定步重心移);③重心钻地心;④节节贯穿。
腰为主宰
腰之概念,不仅限于尾闾下数第三节命门穴,更应包括胸椎及颈椎。虚领顶劲与含胸拔背皆依赖于这些部位。脊柱神经控制上肢运动,而腰部神经则控制下肢运动,因此称之为“腰带动四肢”。胯不可动而腰可动,有三大弊端:形成拧脊柱、中轴易断以及脚下无灵活性。因此, waist and hips各自应分工协作。
初学者往往以招式学习开始,用的是局部僵硬力,但一旦招式熟练,便能渐悟懂劲。在意不用力的情况下练习招式,以弃拙力逐渐转向使用腰脊力量。如果手腕和腿部不能随着腰背移动,则会出现僵直或死步的情况。上肢应感受到被动感和坐车感觉,而下肢则应感受步随身换的感觉,使意气得以灵活运用。一句话概括,即四肢不要自动乱动,如果乱动便难以形成整合劲,只能由腰来主导引导四肢。
虚实转换(动步重心定,定步重心移)
郭蕴堂、郭淑芬指出:“当行走时保持中心稳固,当站立后再改变中心。”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在移动过程中保持中心固定,只有在停止后才能改变。这具体操作如下:
“当行走时保持中心稳固”:
重心定义为尾闾。
动步即提起左脚至前位置并落地踏平,同时右脚作为实脚。
在这个过程中,尾闾始终位于实脚上方不能移动,这叫做“行走时保持中心稳固”。
注意事项:
提起虚脚时避免尾闾移动仍然坐在实脚上。
使用足够松散的姿势将虚脚提起,不是通过拉力,而是通过腰背上的力量将其提起。
实践中的祝大彤老师建议,将双腿进行反弹,使得实际足尖产生反弹力量直接作用于脊柱,从而轻易地提升空出的腿部,并符合叶大密所讲述的“逢转必沉”的原则。
重心钻地心
拳路运行过程中的重心如何深入地球?当臀部膨胀并流水般从腹股沟进入涌泉,然后再次渗透至地球深处。这需要全身松开,其中包括膝盖和踝关节。当一步完成后,再次向前延伸,此刻重心就像流水一样进入地面,同时发挥反弹效果使得身体轻盈自然提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味想象就能够实现,而且还需要精准操控每个关节,如同蛇形如丝般不断变化。
节节贯穿
根据拳谱,“一举周身轻灵犹须贯穿”,要求所有行动都必须经过细致顺畅过渡,无论是在甲式还是乙式之间,都应当平滑无缝连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停顿,也没有跳跃,每一个阶段都应当有序执行,以达到一种连绵不断、高效率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太极拳中的柔韧性和内在力量。此外,全身应该彻底松软才能达成这一点,一旦松开,就可以逐渐建立柔韧性的基础,最终达到最完美状态——既坚强又柔软,是对抗任何挑战的绝佳准备。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7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