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一次说拳记录中,黄元秀先生(1884-1964)展示了他对武林的深刻理解。在1930年前后,他与朋友们一起演练太极拳,这段历史直到1964年11月才被吴永霖记录下来。以下是这段历史的详细内容:
北京杨家派,也被称为“杨无敌”的杨禄禅先生所传,其内涵丰富,有多位名将,如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许禹生和吴鉴泉等,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习练方式,大致可分为大架子和小架子两种。
当时我曾问过澄甫先生关于这一点,他回答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学者宜用大架子,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以此表示功夫。当达到一定程度,要快要便,则宜使用小架子。此外,现在打人法则就是这样。”他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在平静的环境中游泳,那么想要涉足激荡的人生江湖又怎么办?就像骑马一样,如果没有掌握基本技能,就无法应对障碍物。
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这是至理名言。总之,打人的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伴侣。试问吾辈,我们何者为要?
本人所说的都是平庸之谈,不足以论道。我希望读者能循序渐进,将每天不足够的事业积累起来,每个月都能有所成就。在健康上也会有一定的益处。而那些惊奇骇俗、好高骛远的话语,我已经不再计较了。
近年来,一些普通学者(非徒弟之列)往往追求速成,最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五六步功夫,即使花费数十年的学习力也愿意急切地完成。一时间,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都有人学习太极拳,不下几十万人。在浙江省来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有数千人能够稍微有些成就。但真正能够推手并且清楚掤、捋、挤、按四字的人却寥若晨星。
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追求速度而忽视恒心;二是在于没有持久耐心,只想一蹴而就。这难怪,因为他们从基础上没有坚实地练起,因此容易出错。首先要保证气血充沛,然后才能精神饱满身体强健,并确保架式正确举动合法,使其既有利又无害,同时要循序渐进,不仅在思想上急迫,而且在勤勉与方法稳妥之间找寻平衡。
接下来我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情况,比如说我的师傅梦祥先生(编者注:即梦祥),他的拳架小巧而刚劲,有着快速沉稳的手法。他常用冷劲和断劲,这让那些与他交手的人感到肌肤生痛。他教导的是一种应用方式,其工夫确实继承了祖宗真传,但这门艺术并不易于掌握,因为它需要根基厚重和理解透彻。此外,由于性格刚烈,他更像他的伯父班侯那样,所以虽然名声很响亮,但他的弟子并不多。
另一位师傅澄甫先生则擅长柔软的手法,其动作绵密而沉重,被誉为“丝绵裹铁弹”,既柔亦刚。他虽然不愿意推手,但是每当发挥力量时,都能把对方扑倒几丈开外。但即便如此,他仍然难以领略那内劲的滋味。我经常向他询问为什么如此,但他只是笑着回答:“如果不是这样,那你来干嘛?岂不是白白浪费光阴金钱?”十八岁的时候,我曾跟随他成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我们经常进行推手比赛。当时我尝试模仿他的招式,却感觉胸口隐隐作痛,这让我认识到了内劲和气息之间复杂的关系。
根据田绍先老师的话,当年他还没开始正式学习,就已经可以击败老牌高手健侯老爷子的腹部,让老爷子躺下之后,还能悠闲地抽烟吸水,没有任何变化。而我自己也曾因为右肋被击受伤,一直到左肋也开始疼痛持续了一整月这样的故事,也是技术上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考察绍先老师的手艺,那些技巧之妙出身之沉,是其他太极拳师望尘莫及的地方。我并非为了宣扬这些,而对于习惯了历史的人来说,无疑知道田绍先是一位太极拳的大师。他与武汇川、高亭诸君同门,对南北各地都有一番了解,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理论不同。这一切都不需要细究,你只需知道其中包含着不可磨灭的心得,以及令人神秘莫测的小技巧存焉即可。
所以,无论哪一门、一家的传授,一般规矩都不能完全相同,更不用说各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弹腿或者回教中的不同技艺。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少林寺内部,每一个掌门人的技术也是独特且互补,比如岳家手法还有宋朝创立者的体系,它们各具特色,不同则别样,此乃宗派之别。你想听一下国内专家的看法吗?
最后,我提醒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均匀性,因为“脚由腿由腰须完整一气”。呼吸也不应停顿,“精神提得起无滞重”。意念必须灵活,“变换虚实”才能圆活。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有些复杂,可以参考书中的解释,并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你的训练计划。你是否准备好了去探索更多关于修养身心以及提升战斗力的知识呢?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