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拳友向我询问:“‘舍已从人’易于理解,而‘舍近求远’如何解释?”我简要回答如下:
在太极拳研究中,“舍近求远”被视为错误而备受批评;然而,我认为“舍近求远”是“舍己从人”的具体实施与实践。
“野马分鬃攻腋下”,其应用是,一臂被采捩作为“舍近”,而另一臂顺势执行为“走化”。同样,玉女穿梭势中的单臂托手上,亦是一臂遇力作出“走化”,一臂顺势作出“粘托”。
对于我的解答,拳友表示了深刻的赞赏。
事实上,无论任何武功技法的运用,无一不体现着“舍近谋远、舍近求远、舍近取远、舍近击远”;若不这样做,则必然会导致双重作用落入快打慢的常见误区。
2009年,在《少林与太极》杂志上,我曾就此话题与浙江魏坤梁老师进行过友好的探讨;我对魏坤梁老师的意见抱有尊重,并与他建立了友谊。但是我一直坚持认为,在太极拳修习中,只有在大前提下通过施以右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大前提下,将想通过“自我牺牲成全他人”达到“我顺应对方背后”的效果,却又未经历过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不可思议且根本无法实现的事。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并非多误施行"多悟"而是"多悟"施行"; 是不是正确还是错误?这让人存疑。而关于"约束身心,不离自然本真”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关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印证。
由于对这一敏感话题表达肯定会招致争议,因此最近几年来,我对于这一主题缄口不言,而专注于与其他拳友一起进行实际修习。我的修炼体悟是:想要“我顺应对方背后”,必须先经过一次完全放弃自己利益成为了帮助别人的过程,即“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你的需求,这就是最直接地服务于你,让你感觉到我的存在和价值。”想要完成这个过程,就必须经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放弃,即将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到一种既能接收也能发出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让你既不会感到压迫也不容易受到伤害。这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利用我们的力量,以一种既强大的又温柔的手段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存在和价值,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暴力或粗鲁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能够引导并激励他人的力量中心。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