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紧密相连,体现在其圆润流畅的动作中。其中,“离心力”和“向心力”是太极八法的基础。在这些八法中,“捋、捌、採”代表了离心力的运用,而“拥、挤、按、肘、靠”则体现了向心力的应用。特别是“捋”最能表现出离心力之妙,正如不去虚空以免丢失;同样,“挤”最能展示向心力的威力,不要去挤实,以免顶撞。因此,“捋挤”的结合,是太极拳理所必需的基本力量。
传统歌诀中有云:“掔字意何解,如水负行舟”,这里讨论的是浮力与重力的对抗,这种对抗即为上推下沉之间的冲突。而这恰恰触及了太极拳中的一个大忌——拥劲主攻。这显然与太极拳追求的“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原则相违背。
有些大师认为拥劲是八法中的根本力量,但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偏颇。古代中文里的“拥”字意味着箭筒盖子,而“捧”的含义涉及撑固和御敌于肘外,与歌诀中的“掔要圆撑一致。但是这个歌诀并没有强调进攻意义,因此说拥劲主要守护更符合词义。不过从字面理解来看,用"捧"替代"押"更加准确。
另有一句歌诀指出:“捋要柔顺”,但问道柔顺是否足以驱使人?虽然摹仿对方之势,但必须比对方更快捷,更强烈才能成功否则就是被对方击打。此处应将"顺"改为"彼方",符合武功规律,再加上快速转身,就能够处理所有包括捧和按等招式,同时避免被迫接受直接打击的大忌。
再看另一句:“挤在合劲”,并不十分贴切,正确应该是:挤在彼方刚时,然后迅速前进,使得挤劲效果更佳。
对于按手这一招,它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顶部力量,属于主守或化解,所以它可以有效化解其他招式,但如果对方力量过猛且速度快,那么这样的防御就只能承受攻击而无奈地遭受伤害。
至于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未提及八法,这可能是一种遗漏,或许他觉得这些细节不够重要。如果真如此,他是否认为这些缺陷需要修正?
另外,《太极拳论》或《太极经》忽略了腿部技术,这一点值得探讨,因为脚步稳健乃推手艺术的一部分,如果无法跟上,则推手就会失败。而蹦跳式推手虽然消耗体能较多,却提供更多力量。本人并不支持蹦跳推手,但推荐一种近一步而退步复制的地推模式,其中关键是不求步骤,只求自然自如,让对手难以预测最佳反击时机。
最后,有些大师提到松懈练习松懈施展,其实这句话也不完全准确。应当改为静下心来练习静下心来斗争。“松静有信息关联但‘松’不能代表‘静’”。单纯使用一个气势不足以战胜敌人,因此必须融合两个气势,即顺逆两气,并通过它们造成变化,以此产生动量。不仅如此,在宇宙规律中,无不是运行于顺逆之间,比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声波起伏海浪涛动以及呼吸搏动蠕动等都遵循这个原理。孙禄堂曾说过关于顺逆和化以及皮球弹簧球铁球三元之理,这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武学训练方法和战斗策略。“顺逆两个气不能达到尽头,一达到尽头另一个就难生效,此即‘空灵自然’之意”。所以孙禄堂不断告诫学子首先掌握平衡,即使如此也能创造出长江河流般持续不断的大帆船般持久而充满活力的技巧。
以上若有误,请专家师友指正!谢谢!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