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奎揭秘十三式太极拳分解动作探索太极八法的精髓

太极拳的内在力量,从意气力到精气神,都是围绕圆的运动展开。圆的运动依赖于两个基本力的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太极八法都建立在这两种力量之上,其中“捋、捌、採”属于离心力的范畴,而“拥、挤、按、肘、靠”则归类于向心力。其中,“捋”最能体现离心力的概念,因为它能够区分实与虚;而“挤”则是向心力中的代表,它强调了实与虚之间的差别,避免了顶劲的大忌。在这些基础力量中,“捋挤”的结合最符合太极拳中“粘黏连随”的原理,是八法中的核心。

传统歌诀提到:“掔字意何解,如水负行舟”,表明浮力和重力的对抗是上顶下沉的相互作用,这与太极拳中的大忌——拥劲主攻——不符,这直接违背了“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基本原则。

有大师指出:“拥劲主攻,是八法中最基本的力”,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拥”字本身是一个名词,指的是箭筒上的盖子,而不是动作本身。因此,将其与撑固或御彼于肘外联系起来更为贴切。但是,这样的解释没有考虑进攻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守护之用,与歌诀中的“掔要圆撑”更加吻合。

有些歌诀提出:“捋要柔顺”,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实际操作所需的大量来势以成功执行这个动作。此外,如果没有快速转身,则无法有效应对其他七个手部动作,并且会陷入被打的情况。而正确地说应该是“捋在彼挤”,并且伴随着快速转身,可以有效地化解其他七个手部动作,同时避免犯错大忌。

同样,有些歌诀提到:“挤在合劲”,但这并不准确。正确来说应该是“挤在彼捋”,再加上快速行动,使得这一招更容易成功。

一些人认为按击也包含了一定的顶劲成分,而且由于缺乏转体概念,所以可能不会高效地处理来自对方的手部攻击。如果对方具有强大的力量并迅速施加压迫,那么仅凭按击就只能接受反击而无法防御。

尽管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他却未曾详细讨论过太极八法及其应用。这是否意味着王宗岳对于这些规则感到不足,或许它们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实际上,《太极拳论》主要集中讨论的是手臂和身体部分的手式,没有涉及腿部技巧。这使得读者难以全面理解整套武术体系。

定步推手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步伐跟不上,对方移动时自己也需要灵活调整步伐。本人倾向于采取一种新的推手模式,即近一步挤远一步退,以此来提高推手效率,让对方不知所措。此方法侧重自然流畅而非刻板机械,不求复杂步伐,只求快捷自然,以达到最佳效果。

有些指导语句如“我松着练,我松着打,”虽然带有一点信息关联,但却不能完全代表静止状态。“松静”是一对概念,但它们并不等同。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单一类型的力量是不够用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一致性也无法胜任真正战斗。在武术技术如双节棍或散打中,一味使用单一力量也是无济于事,必须融合顺逆两个方向才能契合真谛。“顺逆”的配合能够创造势能和压力的变化,从而产生动能,就像开山眼不举锤如何砸锤一样,或是在夯实过程中不断夯土以达到目的相同如此。不谈及顺逆的话,无疑只是一场空谈!

宇宙普遍遵循顺逆律,无处不显,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声波海浪起伏肺呼吸心搏动肠胃蠕动等等,都表现出了这一普遍规律;孙禄堂先生讲述关于"顺逆和化"以及皮球弹簧球铁球三元之理,更深入探索了武学训练战术的完美境界。他告诫学子首先要找到平衡,用尽量少量多次做到的方式去控制自己的能力,使每一次行动都保持均衡稳定,然后才能达成真正拍节感受每一次肌肉活动,就像是江河奔腾永无止境般充满活力。当我们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整个身体才会获得真正完整的声音。”

以上若有误,请尊敬的大师们给予指正!谢谢!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