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杨式太极拳面临着两个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触及了这门武术的本质和传承。首先是关于“老六路”的解释和理解。在很多人的眼中,“老六路”似乎是一种秘密的、不为人知的拳架,但实际上,它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传统套路,而是杨家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先生及其子澄甫先生早年传授的一个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这个套路有六段返回,所以被称为“老六路”。然而,这一说法在现今许多书籍和文章中都被误解或夸大了。
其次,是关于杨公澄甫定型的大架子的讨论。我看到了一位著名太极拳家提到,澄甫宗师所定的两部作品《太极拳体用全书》和《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内容,并未提及他定型的是两个不同的架子。这位作者还声称,实腿虚腿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推手方法,但这一观点缺乏充分证据,并且与多数后来的著作相悖。
事实上,澄甫宗师集三代经验改编定型的一套大架子,即现代流行的杨式大架子,其主要传人如武汇川、田兆麟等均没有提到过虚腿与实腿之间存在差异。而那些认为每个动作要领都有阴阳之分的人,他们对于澄甫宗师所创造的大架子的理解显得过于狭隘而片面。
此外,由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拍摄动作,因此各个部分之间过渡动作无法准确对照,使得不同学派形成了各自独特风格。此外,不同老师对于起势、转腰转身以及单鞭云手等招式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主张完全不同,如吴志青先师采取东南方向弓步掤出,而其他一些则采取西南或正南方向。这些差异反映出每位老师都有一己之见,对待同一技艺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至于具体招式数量,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将某些打法合并,将某些拆分,以达到自己的打法风格需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的打法就是另一种类型的问题,更不能把它归类为“阴腿”或“阳腿”。
总结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不应盲目接受任何一方观点,而应该基于历史文献和多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学习和研究这门古老而精妙的武术时,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真相,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这也是我对世界上最狠的心之重量感悟——既要尊重过去,又要勇于创新,为自己找到属于灵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