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精髓在于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柔韧,而非迷醉于“醉梦境”的误解。这种误解忽视了太极拳作为一门武术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专注和意志力来达到内心平静与身体协调,从而实现自我修复和疾病防御。
太极拳锻炼时,精神状态应如何呢?《精武》杂志曾提到,“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但这不仅错误地将太极拳定位为一种通往“养生”之门,而且还将其降格为一种表面的姿态,不入此门便无以养生。这种说法忽略了孙禄堂先生所强调的“拳即是道”,即通过练习达到内心平静,与自然界的一致。
古代太极拳经典中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提到的虚灵、神内敛等概念,以及现代正宗太极拳家对精神安静的重视,都显示出这一点。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静心凝神,斯为内敛”,李雅轩先生则强调要追求心静,这些都是为了达到高深层次的心灵宁静。
然而,在追求清醒的心灵宁静时,也不能忘记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性。这一点在杨澄甫先生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及其他老前辈们口述中均有体现,如“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满身空空洞洞”。这样的要求既符合传统,又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结果,它揭示了一个事实:真正的运动锻炼应当是一种结合动作与意识之间相互作用,以达成最佳效果。
此外,这样的要求也反映出了不同文化和锻炼方式之间共通之处。比如道家、佛教、儒学中的修身养性,以及瑜伽等冥想练习,它们都寻求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情绪波动,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平衡。而这些努力最终目标也是祛病健身。
对于气功或超觉静思等练习来说,由于科学仪器测量发现,当人进入高度集中状态后,大脑功能并非简单抑制,而是呈现出高度有序化激活状态。此时的人会感到全身舒畅,精神倍增,同时思维活动单一化,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即使是在高度清醒的情况下,也能达至如此程度。这就说明,“进入醉梦境”并不符合真实的心理状态,更不可能达到最高效率的锻炼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传统还是现代角度看,只有正确理解和实施这套体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大师级别者的能力,而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要不断地进行意识活动,并且把注意力投射到某个特定的对象上去。这样做实际上是在阻碍自己接近这个目标,因为它背离了整个系统设计出来的一系列原则,比如物我两忘,让一切成为自然流露,不再需要刻意去控制或者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当你完全放弃了一切意识上的干预,你才能真正地让你的身体成为你的工具,用以完成那些你之前一直认为需要大量思考才能做到的动作。但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地步,是所有初学者都不可能立即达到的阶段。而且,即使到了那个阶段,他们仍然会明白,那些最初关于打击力的讨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起始点,是每个人向更高水平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考验。如果他们能够跨越这一障碍,那么他们将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远远超过他们过去想象过得多的时候。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