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盟古风形意拳最后一代传人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传人,他的武林称号是“二先生”。他的家族出身于京津地区的官宦世家,但由于遵守武林规矩,不愿在官场上做事。因此,他放弃了仕途,在34岁时选择了自我封闭,遵守与尚云祥之间的誓言,从未收过任何弟子。在晚年,他将自己对武术的理解和深刻见解通过《武魂》杂志上的文章一一阐述,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心得和史料,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其影响力远及海外。

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大变动,对民间习武开始有所宽容甚至提倡。孙中山、冯玉祥等政治领袖不仅鼓励民众学习武术,还亲自在一些著名道馆任职,这使得中国传统 武学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而形意拳作为实战技巧最为精湛的一门,更是在这一时期风光无限。

李仲轩回忆起他所遇到的那些高手,如薛颠等人的功夫水平,那是一种超乎常人的境界,让现代人听闻之余都感到难以置信。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翻阅他撰写的小说或文章,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华古老 武术世界中的神秘与威严。

尽管从表面上看,练习 武术似乎只是体能锻炼或技术打磨,但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境界,则需要极高的心智修养和品德修为。真正卓越的人物,即便达到了巅峰,也绝不会轻易伤害他人,或为了虚名虚利而显摆。在他们眼中,“止”与“戈”的意义远非简单,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调控和战斗理念。

当真正在战斗中的高手交锋,其舞蹈般流畅的手脚运用,看似平凡却又充满了智慧,每一次出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胜负往往在瞬间决定。相比之下,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搏击比赛,只不过是野蛮粗暴,没有丝毫文明礼貌可言。

遗憾的是,由于1949年的历史转折点之后,一系列针对传统文化的大规模铲除运动,使得中国古代 武术逐渐失传。这其中包括许多被错误地定性为会道门组织的人士遭受枪决。而李仲轩师傅薛颠,就是1953年因这样的原因惨死于枪声之下。

个人荣耀

34岁时,他选择了退出公众视野,并且遵守与尚云祥之间承诺的一生未收徒弟。在暮年的岁月里,他借助《武魂》杂志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文章,其中包含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独到的拳理观点,这些内容震撼了海内外所有关注 武术领域的人士,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