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很多人都会遵循老师的指导学完套路后再自己练习。也有的人会直接跟随DVD学习,一旦学会后便开始独立练习。然而,当达到一定水平时,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长时间内没有进步的现象,感觉到不足,但却找不到问题所在,更不要说如何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继续练习,也可能变得越来越糟。冷静下来,对照标准模型检查自己的表现,就能发现问题并不在于大形大架,而是在于细微处和转折处。大多数动作只有一些笼统的框架,却缺乏细节的丰富内容。一套拳或一套器械,每一个动作并不是单纯好看就足够,而是要有充实细致的内容。是否有韵味、是否充实,全都取决于每一个细微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腰胯之间的主导作用。在太极拳中,有一条真理:“以腰带,以腰脊之力带动四肢运行。”这句话并不是绝对无误,如果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动作,那就是教条主义,不灵活。不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是腰和胯是两回事,有些动作是腰转胯转,有些则只是腰转而不用胯。如果这些概念不清晰,再怎么样都不容易把握好的例子,就是云手一势,左脚向横向左迈步,上身向左扭转,收右脚向左移步。右脚横向移动上身及两臂在向左、向右扭转时,是以腰带胸转动两肩带臂以臂带手为180度扭动,而两膝盖保持下沉稳定不变。当左脚移动时,左膝内扣,这样才能牢固地稳住左右腿,不然,即使刚落地怎样摆正,也轻易被膝盖扭动成外八字。
再举个例子:分脚点剑一式,右手持剑,将剑指符于右腕处倾斜至身体侧面反撩剑时,只需双膝稳住不变,上身只是随着腰部方向变化将剑摆放至侧面。如果双膝和腰一起扭变,就会导致双脚也跟着扭变。此环节必须做成以下要求:从底部起始,用劲力的中心点位于腹股沟区域,然后由此发挥出全身力量的一部分,使得整个过程既稳定又舒展。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小小但关键的小轉换过程,即使练了十年也不容易把握其精髓。
接下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运行中,要确保身体各部分协调工作。在太极拳中的每一次重大的改变都是圆润婉约甚至达到了天衣无缚的地步,一般初学者很难察觉到或者掌握其中。这包括基本功中的搟膝拗步等行动常常因为上一步骤未完成而出现摇晃不安的情形。这其实并非由于桩功本身不足所致,而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与技巧存在偏差。当执行外搟拗步前,要先通过调整姿态,让整个体重均匀分布,并且让胸部与肩部进行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旋转,同时保持平衡状态。但当进入下一步骤即推掌立掌前,与耳边距离较近的时候,上腿已经准备着地时,再次利用胸部与肩部共同发挥出的力量,将整个人体朝前推送出去。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野马分鬃这样的技术,它们都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手臂和躯干运动,以确保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而42式中的提腿截剑式,以及其他各种技术,都要求我们了解如何有效地将身体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使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找到一种平衡点,使得“发于根主宰于腰”的原则得到恰当实施,这是一种既柔软又强大的力量来源,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的肌肉组织像弹簧一样弹跳回来,而且不会感到疲劳或疼痛。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你想要提高你的太极拳技艺还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密控制,最终归根结底,你必须拥有扎实基础。这意味着你必须不断加强基本技能,比如坚持训练你的柔韧性、核心力量以及平衡感;同时,还应该专注于提升那些最基础但是最重要的一些技能,如踢腿、控腿、劈叉以及压肩等,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实现“默移潜化”,即通过日复一日的小幅改进,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