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张志强先生(1928~2012.5.5),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中国武术九段、“中华武林百杰”之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曾任中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通过陈式太极拳和心意拳的有机融合,在拳技拳法上直接体现了太極練功真義:即以心意為引導、一粒混元氣為根本、混元運動為形式、技擊功夫為靈魂,是一門依照陰陽哲學理論,經過十三勢體用,達到內外合一、混元一氣的上乘功夫。本次對張志強先生的訪談,時間是2011年8月23日,訪問者張禹飛冯秀茜。因訪談由張禹飛主提問,故採訪者代之以“張”,冯先生代之以“冯”。本文“混元太極練習面面觀”的標題,是發布時編輯加的,以此作出说明。
在這個秋天的一天,我們來到了北京,這裡不僅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中心,也是傳統武術的大本營。在這裡,我遇見了一位名叫張志強的人,他是一位對傳統武術充滿熱情的人士,並且他還是一位專家。他坐在一個安靜的小院子里,用他的智慧與我分享了他的見解。我們聊得很投機,不僅探討了傳統 武術 的深奧問題,也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各種細節。
首先,我問他關於養生和技擊在練習上的差異,以及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係。他微笑著回答說:“從技擊角度看,不會養生就沒有基礎,容易疲倦而無法提高技術。而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只有精力充沛才可能打擂台。”
然後,我詢問他怎麼樣才能培養推手和技擊方面的技能?他回答道:“推手和技擊都是需要通過實踐來培養。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推手或技術高明的人,你就必須多練習,每一次都要把握住每一個動作。”
接下來,他詳細地講述了三個原則——練習方法(练法)、使用方法(用法)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法)。並且指出了當今社會中很多人只注重推手,而忽略散手,這是否背離了武術原本的目的?
最後,他給予我們一些建議,“四两拨千斤”的秘密就在于理解每一个動作,每一次反應,都需要耐心去琢磨去修炼。这就是真正學成一門藝能所需付出的努力。
總結一下,這次與張志強先生的對話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 武術 的深邃與廣博,它不僅是一種身體鍛煉,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在未來,我將繼續探索這個領域,並希望能夠有一天成為像他們那樣真正掌握其中奧秘的人。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