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带。无论是向大师求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书籍,都没有例外地提到了腰带的重要性。但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个理论并不明确,很多人即使练了多年,也无法掌握正确的技巧,有时甚至会因为错误的姿势而受伤。
在讨论太极拳中的身法时,我们必须清晰地区分身体各个部位,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和头,而下半身包括跨、膝和脚。当上半身或下半身移动时,他们分别以腰带肩或胯带膝来实现这一点。不过,当两者同时移动时,这种区分就不那么简单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腰胯应该分离,即胯动而腰不动,或是腰动而胯不动。杨式拳中的云手,就体现了这种区别。在这一举措中,上半身通过腰带与肩相连,再通过肩连接臂和手形成流畅的运动。而下半身则不能随着上方的转换方向一起转移。尽管太极拳注重轻松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如果胯跟随着腰的一起转变方向,那么稳固根部也将被影响。在形状上,当左脚进行横向拉动并保持平行且并列步伐,这需要精心调整,因为一旦胯膝稍微扭曲,双脚就会自动伴随其摆动,使得保持标准步态变得困难。此刻,只有当重心落于左脚后,不再扭曲,而只是轻松地让脊椎向左侧扭转,同时使得胯暗中施力,与上面的部分形成左右对抗之势。这可以尝试一下:此刻,上半身含头部可以扭至130°,而腿部仍然舒适自然地站在地面上,展现出松沉稳定的感觉。此类情形如揽雀尾,在捋臂过程中,将裆腹上的重量由前推后,让它静止下来,此时只需用脊椎旋转臂进行捋动,无须任何力气;如果这时候让胯跟随着脊椎一起扭曲,那么双脚底下的平衡必定会摇摆。只有根稳定,一切用的力气都会失去效果。我经常见到练习陈式拳中的搬拦肘,有些人尽管练习多年,却发挥不到劲力,这可能是在使用整个身体——包括脊椎、骨架以及肌肉——同时朝同一方向努力违反了太极拳基础原则,即对立统一原则。如果在抡双拳的时候,让胯以相反方向产生劲,则效果完全不同,将发出既有力的又干燥柔软的劲道。
第二种情况是认为 胰像一个轴心,其开启多少度,全身上下的位置就会同步移动,如杨式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舞蹈,在变化方向时,如果只让脊椎旋转,而非同时打开背部及髋关节,那么后腿迟迟无法抬起,只能等到胸、肩和头达到90°以上才能引领后腿前进,并且前脚外摆角度超过45°;然而当进入弓步状态,该摆出的足尖不得不顺应所需回绕至舒适弓步形式。但只要能够使髋关节旋转,便能轻易引导后腿,所以在起始阶段应当以脊椎作为指导,以髋关节引导腿部,以腿为基准牵引膝盖,然后再牵引足尖才符合正确运用步法规律。
武当剑法中的跳跃冲刺接马步藏剑很多人在落足定型阶段达不到360°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运用髋关节作用类似于这样的操作,如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及武当剑法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刺等技术,是以髋关节作为驱动器,而非脊椎。
总结来说,无论套路复杂多变,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律。一旦我们在日常练习中仅仅依赖身体去实践,更重要的是利用心智去理解,每个细小行动都越来越清晰,每一步理解更深入,就好像一步一步走近神圣境界虽然还未能“阶及神明”,但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小小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