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之中有着太极拳这门艺术既是定位也是修为

中国功夫中的太极拳,自杨露禅传授陈长兴后,便由“绵拳”或“跑捶”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并借此名义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经过杨家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今日全球已有近亿人致力于这门武术。面对数字背后的危机感,有识之士提出了国际化与对策议题。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太极拳的定位,并就其未来展望提出看法。

一、不同历史时期太极拳的定位

定位,是营销领域的一项重要概念,它不是要改变产品,而是在潜在顾客心中确定产品的地位,使其树立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太极拳自从被冠以这一名字开始,就被明确地定位于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层面。“太极拳,修身养性”,这一定位为杨露禅日后的授拳活动赢得了知识界的认可。

1866年,随着清王朝洋务运动的推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浮现,这一时代背景下,一种被称作“太极”的武术形式,被视作圣人之学,以慰藉国人脆弱的心。这一时期,《杨氏太经》等著作流露出儒家的理念,如“惟精惟一”,反映出儒家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所表现出的坚守和复兴。

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后,“孔家店”的潮流掀起,在文学改革中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废汉字等主张。同时,对于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改善民族素质而言,也将太极拳作为强种强国工具。而北伐胜利后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再次将其奉为自强之道,此外黄金十年也让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解放初期全国卫生条件低下瘟神四起政府鼓励国民自身锻炼,从而使得简化版24式简易版广泛推行至各地百姓家庭。此举转变了曾经只限于高层社会阶级享受的人群,让它成为全民健身快餐普及到每个角落。而二十世纪中叶排华大背景下,它还成为了整合海外华人意志力的纽带以及帮派势力的拓展市场工具。

二、当今世界上的中国功夫及其现状

2006年马鞍山会议签署《马鞍山宣言》,承认三大体系存在并支持发展交流合作。未来展望认为,只要各派承传者相互理解尊重共同弘扬文化传播技艺中华国粹,那么中国功夫必将造福全人类。然而,将其割裂成三个部分显然是与会者的共识,这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则需时间去观察验证。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