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陈式太极拳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它是一门以缠丝劲为核心的内家武术。为了掌握这门高深的武学艺术,我们必须对练习中的每一个关节部位有特殊性的要求。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正确地控制和使用颈、肩、肘、腕、脊、腰、胯、膝和踝等九个大运动关节部位来提高我们的练习效果。
一方面,颈部要保持松弛,但不能过于软弱或僵硬;同时,应该有“上竖”的意念,这样可以使下颌微收,同时也有利于头部的“虚顶领劲”以及脊背上下的相互拔脱感。
另一方面,肩部要沉稳而且虚,以达到“沉肩坠肘”的状态,不仅不能僵硬,还不能夹腋或故意下沉,而是应该自然而然地外撑以保证腋下的虚空。这对于推手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出现了夹腋现象会影响掤劲的顺畅性,也可能导致技术上的问题,如出现匾的情况。
接下来肘关节也应坠入并保持微曲,同时在大臂与小臂之间要有一定的撑拉之意,以保证掤劍。而无论肘关节如何运转,都必须有向外传力的掤劍,这是陈式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之一。
接着是在腕关节,要随着手臂动作而移动,使得手与臂能够在力行中合为一体,使整个的手臂成为力量传递的一部分,而不是断开或折断。同时,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要让腕关节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这样才能使整个手臂发挥出最佳效能。
对于脊椎来说,它不仅需要拔起,而且还需要绷紧,但这种绷紧并不意味着向上提拔,而是指从自然抻拉而来的感觉,让身体呈现胸弯,并产生一种生理弯曲——胸弯,以及抻拉和绷紧感觉,从而避免气浮的问题。
腰部则需要垂直降低,同时保持直腰,不可弯腰或耸背。这样可以避免气浮问题,是练习陈式太极拳常见的一个技术病症。此外,腰也是启领带动其他部分动作,所以它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那么整体技巧就会受到影响。
胯(髋)则需开阔并圆满,将两腿连接成一个形似字母“n”的拱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轮廓,无论何种姿势变化都能维持这一形态,有助于步法进退和重心转移更加灵活自如。
膝盖则需灵活转换以配合重心变更及身法步法调整,同时膝盖还应催促前进,让力流畅传递给脚尖,使缠丝劲连贯无间,为表演增添更多魅力和力量感。
最后踝关节应定稳固但旋转自由,当站立时固定足底五趾抓地;当开始新的步伐时,则用旋转确保平衡。当只发生身形变化时,上半部分旋转,与此同时下半部分固定,以便支持足底稳定,不失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关节点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它们协同工作才能真正展现出 陈式太极拳独特非凡的实力。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08
2025-04-08
2025-04-08
2025-04-08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