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极拳中的“命门后突”之谜:真实的练习方法与误解
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关于“命门后突”的说法一直是一个谜团。一些人声称这是太极拳传统中的一种重要技巧,但事实上,这一概念并没有在古代的太极拳著作中出现。那么,“命门后突”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现代太极拳练习中的一个流行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命门”。在中医理论中,“命门”指的是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也可以指针灸穴位。在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有两个不同的“命门”,但它们都不是指脊柱前方或后方,而是位于腰背部。
根据历史资料,包括杨澄甫、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和郑曼青等大师们所著的书籍,没有提到过“命门后突”。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详细记录了田兆麟先生传授的情况,对于腰腿的论述也十分详尽,但同样没有提及这一术语。而其他近代出版物虽然有各家得意之谈,却未曾见过这种说法。
顾留罄先生1982年出版的小册子《太极拳术》总结了很多传统信息,其中用1800多字专章讲述了腰部,但仍然无涉此术;郝少如先生1963年的《武式太極拳》以及姚继祖1999年的《武氏 太極全書》,吴英华和马岳梁1999年的正宗吴式 太極全書,以及孙剑云2003年的孙氏 太極诠真,都未提及这项技巧。
冯志强1993年的《陳式 太極入門》虽写有“後腰 命門處 自然張開”,但这里说的自然张开并不等同于动态后的突变形。这些情况反映出九十年代之前许多主要太极拳家的确不知道这个术语,它可能是在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描述方式,以便更好地表达某些复杂动作。
从叶大密1965年所写到的拔背顶劲来看,虽然他提到了拉伸肌肉群,从下而上的依次拉伸过程会经过“命门”位置,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达到一种特定的姿势或者运动形式,更不用说是那种我们今天所理解为“命门后突”的动作。此外,他还强调了正确使用力气时应避免导致身体弯曲的问题,这一点与现代对待姿势要求更加严格的人们观点相符。
周稔丰1989年出版的小册子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各种不同词汇描述腰部姿势实际上是一致且互相补充。他解释道:“如果按解剖学观点分析,那些不同词语对腰部姿势要求都是为了减少向前弯曲度。”他还指出了练习者常常会感到错觉,即似乎发生了一种微小程度上的向后的弓形变化。这被称为填腰,并不是真的将整个脊椎形成直立,而是一种感觉上的变化,是通过长时间锻炼使得体内反应变得更加敏感以至于能够感觉到如此微小变化的事实表现。
因此,可以推断出即使存在这样的感觉,其外形上的表现其实很有限,而且这种感觉本身也是由训练造成的一个结果,不必担心其影响健康。但对于那些已经掌握正确基本功而又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高级修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继续探索和尝试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转化。如果你正在寻找提高你的技术水平,同时希望能掌握更多关于如何有效利用你的内力的话,这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但请记住,无论你走何路,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发挥潜能,并享受最大的益处。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