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功秘籍中的太极拳,仿佛是一位智慧的师傅,用它灵活多变的“意”来引导我们学习,它似乎在微笑着,透露出超越言语的深邃。太极拳中所用的“意”,其运行之路犹如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就像钢球或棒球上的接合缝一般。同时,每一个动作都围绕着一个圆圈运转。在这个圆圈中,我们必须分辨虚实,因此,“意”一动也就要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是根据王宗岳的话来讲:“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通过实践,我们便形成了太极拳独有的特点。
现在,让我们用俯视图来解释一下:在这个圆形中,有一个S形的掉头处,就是所谓的折迭;而在圆周上,小小的一圈,则是转换的地方。实际上,小圈转换的次数并不一定。
所谓“意”的路线,就是波头移动时的情景,从俯视图看。在每一瞬间,波头向上或向下、左或右、前或后的三个方向,都会有不同的推动力。这股推动力,便会传递到相应的心脉和气脉中去,从而使它们反映出与这种路线相似的虚实变化。这些虚实变化,又通过无数的心脉网络,最终体现于骨肉之间。由于“意”的灵活性具有无限可能,而且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得过,所以实际上,我们已经不需要,也不能再对这些虚实变化中的策动力进行任何改进。不过,如果进一步提升,那就是直接取消“意”的策动。这又是怎么说的呢?老子说:“复归于自然”,这就是那个境界。
总结来说,对于初步练习中的虚实问题,其核心其实就是重心转移的问题。在中级阶段,虚实开始与气结合起来了,这时候就变成了重心和气之间的平衡问题;到了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方面几乎都能保持平衡,只是在心意和劲力的分配方面来区分虚实。而最后,不分为真假,而自有一定的真假,这才是最高境界。而人心比电磁反应更为灵活,无人工调整装置能够赶得上问题仅在于如何让被调整的心脉逐渐跟随过来。
再谈及左起右落跻维变化,一根螺丝钉朝右边旋转便降下去,而朝左边旋转则升起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很多人以为这是习惯问题,但如果从小就用左手拿筷子或者用左脚踢球的人们也有,他们并非完全依赖习惯,这主要还是因为人的内在中气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有着不同的效果所致。男性的右边旋转为开,为蓄;女性则反之。而使用左手或右手到底哪种更加有效,是少数几个人能简单尝试证明出来的事情,比如分别用两只手抽回来打出去,就能明白哪只手比较得劲了。这就是中气转动方向,对于使用力量性质有绝对决定作用,也就是左右对立起落有个绝对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但一般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中气活动,所以很难理解这一点。如果要教人们认识这一规律,最好请他们自己练功夫到某个程度,然后自然就会懂得,而不需要任何解释了。正因为一般人容易把左右活动看成完全相对的事物,所以这一规律在练功夫方面特别重要,必须搞清楚。
至于为什么主宰一身左右阴阳跻脉作用不同,这就在丹田内做向左或向右旋轉時产生效应,因为它涉及到主宰全身阴阳跻脉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一旦达到高级阶段,在意识地控制丹田内运动时,便可以全面理解此法。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即使只有少数几个人留神观察并且能够从自身身上求证此事,但由于大多数人将左右活动视作完全独立的事物,因此对于这一规律了解甚少。此外,由于是非常微妙的一个过程,并且还需时间去掌握其中奥秘,因此即便是一些基础知识也是相当困难以获得的地步。但只要你真正投入时间去研究训练,你最终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强大的生命本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