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内涵丰富而精妙,“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独特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通过意念的变化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强调走内劲而不显露外形,从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即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
武禹襄先生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和赵堡两种太极拳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简洁紧凑的小巧拳法,它既适合于增强体质,也能进行防身和修身,有着文人的特色。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通过对这套拳法长期实践,不仅形成了一个简约精炼又无一遗漏的经典——《武式太極拳論》,也被誉为干枝老梅,朴实无华。
手部动作高不过眉梢远不出足,每只手分别掌控半个身体,不相互侵犯,这种内外兼顾的手法被称为“内外三合”,在进退中需有变通与收缩,依靠潜藏在内部的气势来指导外部形态,使得每一步都如同书写字迹一样严格遵守规律。在与他人的交手中,不重复使用招数,而是注重接应对方力量并反击。
陈固安和吴文翰都是邢台国术研究社推广 武式 太极拳 的杰出代表人物。
此外,还有关于 武派 太极拳起源、承传和发展开启以及它所追求的心理状态—起承开合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此时期,在河北永年县城,一位名叫郝为真的师傅教授的是另一种类型的 武派 太极拳,同时南关也有另一位名叫杨兆林的人教授的是杨派太極剑法。这两位师傅教导出的风格各异,对学员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地居民为了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将郝老师教导的一种方式称之为“郝架”(或称李架),而杨老师教导的一种方式则被称做“杨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们开始将郝老师所教授的一套完整技术体系命名为“开合架”,因为这种技术要求能够完成起承开合这一过程。而这个名称最终得到了正式认可,并且1961年11月天津市的一个组织出版了一本关于《郝 为真氏 开合 太極 拳 术》的书籍,这样就进一步确立了这一名称。至今,“开合架”仍然是指这种以郝老师名字命名但实际上包含多代传人的 武达 ( 武 式 ) 太極 拳 流派。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