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实践中,练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体悟和感受。《太极》杂志第五期的一篇文章“练拳重在找感觉”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作者郑州黄复元提出了九种感觉,这些感觉对于提升我们的太极拳水平至关重要。
首先,“骨升肉降”的感觉是一种身体放松的状态。在行拳时,骨骼应该挺拔,而肉体则应下沉,如同脱骨扒鸡一样,肌肉没有紧绷在骨骼上。这表示我们已经能够做到“三松三竖”,使得整个身躯都处于一种轻盈而有力的状态。
其次,“自身重量”的感觉意味着四肢如同负重。只有当我们真正放松下来,才能感受到四肢沉重,这是由于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由松入沉”反映了这种过程,是对“松”的验证。
再者,“脊柱行拳”的感觉指的是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我们通常使用手脚来打击,但随着技艺加深,我们学会了用腰带脊来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使臂和腿像牵挂在身体中轴线上运动。
此外,“周身一家”的感觉要求整体运动,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一部分。这与杨澄甫所强调的一句话相符:“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需要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中级阶段要练气,要呼吸顺应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高级阶段则要练神,让意、气、动作三结合,使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
接着,“身如气囊”的感觉让我们想象自己像一个充满气息的大气球,在蓄发开合变化时胀缩鼓荡。此过程就是形成连续、有节律性的胀缩感,也就是常说的“棚劲”。这类似于球体膨胀劲,是所有劲力的基础,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巨大。
最后,还有两个重要概念——“吸缩呼胀”与“吸轻呼沉”。前者是在蓄势时收缩感随着吸气向丹田汇聚,在发势时膨胀感随着呼气扩散;后者是在吸引时感到背部轻盈,在呼出时感到下沉变重。这两种情况都反映了最佳的姿态转换,为打击提供了力量支持。而最简单有效的心法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强迫自己的呼吸,只需想在定势的时候把气完全吐出来即可,因为定势标志着从蓄势到发势的一个转折点。
总之,每一种内在感觉都是提高我们武功水平的手段,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太极中的理念,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武功秘籍。在追求这些内在联系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且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