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式太极拳分解动作的步伐,每一步都如同对话,磨步和碾步各自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磨转与碾转的关系,如同船头与船舵的关系,船头的转动是靠大幅摆动船舵实现的,没有船舵的左转或右转,船头是不会转动的。磨步与碾步也是这样。
以弓步为例,前弓腿是实步如同船头,后撑腿是虚步恰似船舵。人在盘拳时,欲变动步型,必先使后脚前掌向内碾转,上体弧型转动微后坐,使前脚稳稳地以脚跟为轴向外磨转。而后上体再弧形向前移动,将重心略微变换,使前脚内侧虚离地面,再由胯而膝而脚缓缓向前伸出至内侧完成一次变动。
这种变动步型几乎被太极拳各大流派所认同。我认为明确区分磨步与碾步,便于操作自己、教授他人,也方便喊口令,对于练习者尤其重要。在太极拳中,“精神”和“意气”都是虚的,而实实在在的是脚下之事。如果不准确地操作每一步,那么即使提起精神也难免身体歪斜、足下滞重。
因此,我们应当重点留意脚下,以磨行和碾行协调一致的手法来进行打击,即以 碾(虚)推磨(实)旋回,以磨(实)带领碾(虚)提起,再由 碎(实)改成 碻(虚),由 碻(虚)改成 碎(实),如此操作,可以保证整个过程中的轻灵和稳定,不断变化,从而将一套拳法描绘得生生不已、稳当当。
此外,这两种手法还能帮助我们将拳技圆化。由于太极拳是一种圆形运动,其表现形式就是螺旋缠绕。这也是太极拳精髓的一部分。缠丝劲从根部发源,如果没有足部画圆,那么全身就无法避免成为圈子。在正确运行这两种手法的情况下,可以使足底形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地球轮廓,这样,全身通过腰带作为中心,由腿到脊到臂产生旋涡,无处不呈现出一种抽拉结合、无处不圆妙的手段。
此外,它们还有助于实现折叠与交换,以及占据中心点位。此诀语简单,只需四个字:“折叠”,指的是手法;“交换”,则是在进退时相互替代,是连续进行的手势,在进退过程中,一旦改变方向,就需要改变手臂位置,因此必须要有相应调整才能保持平衡。而这些调整正好可以通过正确使用这两种基本手法来实现。
最后,它们对于占住中定也有很大的帮助。“占住中定往开里打”,这是杨露禅独树一帜武术秘诀之一,但严翰秀先生破译了其中含义,我只敢纸上谈兵,不善技击,但我认为不管收引还是其他,都必须占住中定,而用内翻外卷的手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举捋三搟,让对方自然被挤开,同时保持自己的重心站稳,用腰劲带出的双臂顺势接招,用力推开对方,让他们完全失去控制权并且让你得逞。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两个基本踏功技术——"抓"及"拗"之间不断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协调工作上的依赖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准确踏功技术,你就无法做到既保守又主导,又能够灵活应付各种情况,有着强大的防御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攻击敌人,并最终取胜。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了良好的基础,你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因为你的身体总是在试图找到平衡,而不是真正控制场景。你想要维持中心位置并随机应变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你的力量或者如何有效地反制敌人的攻击。你必须学会利用你的力量来支撑所有八个方向,这意味着你必须学会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影响,而且能够立即适应任何新的挑战。这需要练习大量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是结果绝对值得努力因为它将提供给你不可思议的速度、力量和可持续性的优势。